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,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开始明显回升。需求端,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当月同比正增长。
而供给端,12月施工面积当月增速转正,或能反映出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扩围之后,企业资产金额来源改善,施工进度加快。
年初至今,土地市场同步回暖——克而瑞2月重点监测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升至13.4%。这是自2021年7月以来平均溢价率首次突破10%。
然而,市场上仍然有投资者,对地产的回暖缺乏信心,认为地产行业仍然没有回到良性循环,认为地产景气度的回升可能是昙花一现,A股地产板块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下跌接近10%。
值此周期切换关键时点,我们邀请了嵩山论市的专家,围绕地产与内需复苏展开深度推演。在去年10月,嵩山论市做出“这次不一样”的前瞻判断,5个月之后,地产的修复是否还有持续性?地产能否带动内需和顺周期产业改善?且听专家娓娓道来。
自2024年10月至今,房地产销售已实现连续6个月销售增速改善,而且今年以来市场景气度明显回升。与2022年6月“二线年认房不认贷脉冲相比,四季度以来的销售回暖是否更有持续性?
去年9月底,我就在嵩山论市做出预判,这次不一样。2024年9月以来的地产修复,跟2024年517新政、2023年8月认房不认贷、2022年11月三支箭修复有本质不同 ,这一次的修复会是政策合力与周期自然触底修复结合。
而时至今日,接近半年过去,地产行业的复苏逐渐与之前的预期贴合,两个季度的连续修复,确实也超过了2021年7月至今的周期表现。
具体我们看30大中城市的高频销售情况(7日移动平均数),从2024年初开始跟踪,并跟正好一年前高频销售数据做出对比。
我们不难发现,2024年上半年的二线新政,在高频销售上并没有同比回正,反而是9月底之后,特别是在四季度,高频销售开始明显修复,实现同比回正,并将景气度回升维持到了今年3月。
从这个角度看,地产销售的爬坡修复之路,其持续性已经在季度层面得到了验证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而此轮的地产修复,其核心的支撑力量,在于926政治局会议“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表述。
投资者普遍解读,认为止跌回稳之后,房价中枢平稳,整个房地产资产估值中枢会有所改善。这一点在统计局70大中城市房价的环比变化上,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从上图能够准确的看出,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,四季度开始显著改善,新房环比上涨城市到11月后,超过20个。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,从10月开始上涨到两位数,也说明四季度至今的地产景气修复具备可持续性。销冠在用的盘客神器,点击了解AI智能工牌PRO
2024年四季度起,除北上深外,重点城市限购政策工具箱已基本见底,但销售回暖却延续至今。这是否意味着本轮复苏已脱离政策强刺激路径,转向内生周期自然驱动?
的确,我认同您的观点,四季度至今修复,更多不是政策的强行拉动,而是政策支持环境下,地产行业周期自然修复,逐渐进入筑底、止跌、回稳的状态。
首先,过往的地产放松政策,往往聚焦于供给刺激,在供给侧强调三大工程、收储现房,但是实际推进中遇到困难重重。在整个行业景气度预期不佳的情况下,供给侧对于地产的投放很难被强化。
而对于需求端支持的政策,很多过往政策,重点刺激居民需求,意图推动居民重回加杠杆的通道,比如2024年517新政的降低首付比例到15%,比如2023年认房不认贷实际降低二套首付比例。但2021年四季度到2024年二季度,居民杠杆意愿偏弱。
究其原因,是因为中国的居民很聪明,只在地产景气周期加杠杆,所以当行业没有自然修复,景气度仍然偏弱的背景下,鼓励居民加杠杆的政策最终效果不佳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站在2025年3月的时间点看,按照新标准修正后的近两年M1趋势,已经触底,并于12月同比增速回正。而我们另外使用统计局开发资产金额来源中的定金及预收款/(定金及预收款+个人按揭) 来估算行业实际购房首付比例,使用商品房销售面积中的现房销售比例,来看行业的自然修复。
过往2022年保交付、2023年认房不认贷、2024年517新政,反而推升了行业的实际首付比例,推升了行业的现房销售比例,说明居民预期仍然没有自然触底,纯靠政策拉动,效果并不好。
而 2024 年四季度以来,行业周期逐渐进入自然筑底阶段,行业实际首付比例和现房销售比例并没有持续提高,配合 M1 增速回正,行业的自然修复超过了政策拉动,也夯实了这一轮地产修复的基础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5年1-2月,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998.6亿元,同比增长26.7%,1-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接近3785亿元。
根据冰山指数,居民看房热情高涨,整体购房意愿指数突破枯荣线。在您看来,供给端、需求端、预期端三线修复的传导链条如何形成?有没有可能供给、需求、预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?
的确,地产行业之前的困境,总结起来就是三重压力: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。而地产行业的改善,也要从需求、供给和预期入手,实时跟踪。
需求层面的变化,通常二手房比新房更加敏锐。我们观察近期核心城市二手房挂牌价和挂牌量,不难发现,虽然很多城市挂牌价仍然处于同比下跌的区间,但是环比来看一线城市的二手房挂牌价有了改善迹象。销冠在用的盘客神器,点击了解AI智能工牌PRO
而挂牌量层面,能体现出需求端的稳定性。如果后续需求可能不稳,挂牌量可能临时激增,类似于 2023 年和 2024 年一季度的情况。而当前地产小阳春修复,并没有伴随挂牌量的激增,这也说明了当前需求改善的基础是比较扎实的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在市场开始止跌回稳的背景下,核心城市的土地成交热度显著上升。优质地块的成交推动了百强房企投资金额同比增长44%。不过,目前的竞争大多分布在在央国企,多数企业尚未开启投资。
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回暖以及供地节奏的加快,预计未来核心城市的土地市场仍将保持高热状态,这也将为房企提供一个加仓补货的“窗口期”。
2025 年 1-2 月份,百强房企的新增货值、土地总价分别为4379亿元,2210亿元,分别同比增加11.3%和43.5%,核心城市“减量提质”的土地供应策略取得显著效果,地产市场供给景气度显著改善。具体详见下图。
而土地市场点状回暖的特点,正逐渐形成行业改善的趋势。自从2024年四季度以来,百大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增速同比回正,而百大城市的土地溢价率也在四年来,首次重新再回到10%以上,具体详见下图。
开发资产金额来源数据中,去年国内贷款增速的跌幅在6%左右,而商品房销售金额的增速跌幅超过20%,融资协调机制带来了超额信贷。而国内贷款的跌幅收敛,最终也引导商品房销售增速,在四季度跌幅收敛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综上所述,站在2025年3月的时间点,我们大家可以发现, 房地产行业原本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的恶性循环逐渐被拆解,需求企稳、供给优化、预期提升将是接下来地产行业的趋势。
尽管宏观经济与地产走势有脱敏的迹象,但是地产行业仍然对内需有特别大的影响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可以视为内需中枢。房地产的改善对工业品价格、PPI-CPI传导,乃至于整体内需回暖,将产生哪些实质性传导?
整体上,地产止跌回稳,其最终的导向,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,带动整个内需止跌回稳。
当房价下行,本质上会影响内需,导致CPI和PPI持续下行,国内库存周期也很难回到主动补库阶段。926政治局会议定位地产“止跌回稳”,一大重要缘由是希望房价回稳, 对整个物价体系形成支撑。
特别是PPI的表现,如果迟迟没有改善,企业需求偏弱,整体就很难重新进入主动补库周期,整个产业链和大宗商品的内需也会受到影响。
而近期的地产景气回升,也逐渐作用在PPI-CPI的传导上,后续如果新房、二手房价格环比回升趋势越来越明显、同比止跌落地,那么CPI和PPI 的改善,就指日可待,内需企稳也会成为2025年宏观经济的亮点。
另外,随着地产止跌回稳的趋势推进,后续螺纹钢、玻璃等地产相关产业链的期货,预计也会迎来行情修复。
我们分别将前周期的螺纹钢价格与地产投资趋势,偏后周期的玻璃价格与地产竣工趋势,进行整体对比,就可以清晰看出关联性。后续地产、内需止跌回稳,可能会带来一波产业链商品期货的行情。具体详见下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