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蛟龙行动》虽然在资深军迷眼中了无新意,但作为军事技战术的科普片,还是有可取之处的,至少他给观众科普了未来水下潜艇战的作战流程。
搜索目标,因此任何超过海洋背景噪音的响动都可能暴露潜艇的行踪和方位。这点片中还是能够如实展示的,炊事班长老牛打翻几个餐盘产生较大的噪音都会感到自责。在潜艇攻防时,各种攻防武器的使用也是基本符合实际的。声呐锁定目标后,首先使用线导鱼雷
攻击。防御方,则能够最终靠隐蔽行踪躲避鱼雷,如果隐蔽无效,则会发射声波诱饵弹干扰敌方潜艇声呐的探测,片中第一次潜艇交战中,我方潜艇就因为声呐兵没办法识别诱饵,而打错了目标。
反舰导弹。目前反鱼雷鱼雷的技术尚未成熟,主要是鱼雷搭载的声呐技术尚无法准确探测目标,鱼雷自身的机动能力也无法在短时间短距离内作出大幅机动。但随着鱼雷技术的发展,这两个技术难关有望得到攻克。
整个潜艇交战过程很复杂,文字的描述非常枯燥,而电影的优点是通过艺术加工,让观众看的有趣、精彩。
片中多次用特写镜头来捕捉潜艇的细节,让观众更了解潜艇是如何运转、如何作战,此处应该是向经典潜艇片《从海底出击
》致敬。在“龙鲸”号启航前,艇员和岸勤兵一同做好出航前的各项准备,首先用广角镜头拍摄潜艇洞库,在洞库的岸上摆满了用各种粗细、长短不一的圆筒保存的各种武器,还专门给了艇艏鱼雷管装填鱼雷一个特写镜头。
片中还借用一个水兵到各舱送绿植的跟随镜头,把全艇的分舱加以介绍,让观众对潜艇的内部分舱情况知道。潜艇分舱看似简单,实则复杂,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潜艇设计理念。苏联
和俄罗斯海军长时间坚持小分舱,认为小分舱在多舱受损进水时能大大的提升潜艇生存概率,而北约国家则长时间坚持大分舱,认为大分舱可以便于布置武器、动力装置,而且一旦多舱进水,潜艇必然受损严重,很难生存。片中还给了由王俊凯
饰演的声呐兵曹弘浪不少的戏份和特写镜头,这一种原因是演员自带流量能带来票房,另一方面则是声呐兵在潜艇中的重要性。潜艇只要下潜到水下,全靠声呐导航,因此任何拍潜艇的电影,都少不了声呐兵的戏份。
》,主要是根据就是声呐兵的一些戏份雷同。其实看过《狼嚎》就会知道,人家的声呐兵可是主角,咱这边只是敲边鼓。现实中,培养一名优秀的声呐兵需要5~6年时间,而且还要看天赋,淘汰率很高。声呐兵也是分三六九等的,潜艇声呐兵的地位是要远高于水面舰艇声呐兵的,毕竟潜艇在水下只能依靠声呐的指引航行。潜艇声呐兵在工作中的压力很大,不仅战时不能失误,就是平时航行时一个判断失误就可能会引起碰撞事故。
旧金山”号核潜艇在2005年水下航行时装到海底的礁石,导致艇艏严重受损。美国海军潜艇经常发生严重的碰撞事故,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,美军最先进的“海狼”级攻击核潜艇“康涅狄格”号在南海水下撞山,严重受损。频发的潜艇碰撞事故从侧面说明潜艇航行的危险性远高于水面舰艇。二、槽点
在片头的解救钻井平台被劫持人质事件中,“蛟龙”突击队仅仅派出8名特战队员搭乘
单兵飞行器登上钻井平台。而真实的解救人质行动,通常要出动数倍兵力以多打少,分为突击、掩护、支援、警戒、保障、救护等多个小组,各组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协作,相互掩护,相互支援。而片中过于托大的“蛟龙”突击队只有1个狙击小组进行火力支援和1架直升机进行掩护,使得兵力毫无优势无法封控钻井平台的各个撤离通道,最后导致敌方雇佣兵顺利逃脱。
在已侦察得知敌方雇佣兵多达数人的情况下,居然仅仅指望一架直升机能吸引全部敌军的注意力。真不知这份蜜汁自信从何而来,需要多业余的雇佣兵才会不知道放警戒哨,而且钻井平台自身也会配备雷达和摄像头等光电
,连个监控死角都不会留给“蛟龙”突击队的。只是能飞,不是隐形,凭什么雇佣兵会看不到?《勇闯夺命岛》中,美军特种部队仅仅是忽视了叛军在井盖处布置的一个传感器,就暴露了行踪导致全军覆没。《菲利浦船长》中,美军在解救人质前,出动多艘舰船、直升机和无人机,分散海盗注意力,掩护狙击手的行动。这样的桥段设计,才是贴近实战的电影,才会有吸引力。
就可搭载2架直升机,在一架执行诱敌任务时,可完全派出另一架运送其他特战队员。更不要说,舰上还载有多艘交通艇和突击艇。2.廉价的核弹发射权
活跃的海域后,为甩脱中国海军核潜艇的追逐,艇长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就引爆了一枚核弹导致火山爆发。何时核弹的发射权限这么低了?
在非战争时期,潜艇之间相互追逐本来就是大国海军的日常科目,输了也不伤筋动骨,至多是丢人现眼。古巴导弹危机
影片中的某国潜艇,不过是在公海击沉了一艘载有雇佣兵的潜艇,误击、鱼雷失灵、老旧海图……,借口不要太多,美军早就为编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元素。就算是某国潜艇被迫上浮,在我国舰船、钻井平台和人员没有遭到攻击,又没有确凿证据指明其勾结雇佣兵的情况下,我军也无权扣留它。当年南海撞机后的美国机组成员都能风光回国并成为英雄,就知道某国艇长应该多猖狂,为这么点事就引爆核弹,何必呢?编剧要不要先学学国际海事法。
片中的“龙鲸号”在艇内携带有2艘特种作战微型潜艇。特种作战微型潜艇的外观尺寸与美军“海豹特种部队”目前正在使用的干式潜航器DCS(Dry Combat Submersibles)接近,可搭载2名驾驶员和8名载员。水下排水量0.79万吨的“
”级核潜艇只能在艇背以外挂的形式搭载1艘DCS,水下排水量达到1.8万吨的“俄亥俄”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只能在艇背以外挂的形式搭载2艘DCS。“龙鲸号”如果想在艇内携带2艘体型类似DCS的微型潜艇,那水下排水量至少要2万吨以上。试问这么大的排水量,“龙鲸号”将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一样笨拙,还怎么在海底与排水量轻了一半的敌方攻击核潜艇进行追逐。
自从进入核潜艇时代,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最高曾达到“台风”级的4.8万吨,但攻击型核潜艇
水下排水量则通常不超过1万吨。虽然增大排水量可携带更多的武器和物资,进而大幅度的提高火力和水下自持力,但付出的代价就是丧失灵活性。攻击型潜艇是需要在水下通过频繁的机动,抢占有利位置和隐蔽行踪,总不可能把自己变的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一样庞大、笨拙。那就等于是开着公交车和跑车拼灵活性和速度。
片中叛军装备2只机器狗给“蛟龙”突击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。但现实中,机器狗技术最先进的明明是我国啊!自从我国攻克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难关后,各种仿生机器人如雨后春笋一样喷涌而出,“蛟龙”突击队没道理不装备。怎会是出现“蛟龙”突击队既没有装备机器狗,也没有克制机器狗的战术和装备的情况呢?我军机器狗对叛军进行降维打击才符合现实嘛!
秧歌而大火,该公司的B2-W机器狗同样实力不凡,上山下河、爬坡过坎、载人背物如履平地。
,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了可集群作战的“机器狼”。如果片中安排几只我军机枪狼通过复杂的战术配合对叛军进行吊打,既符合现实,又吸引眼球。只能说,导演江郎才尽,既不懂技术也不懂战术更不懂观众的心。3.了无新意的高科技装备
片中除了炫酷的单兵飞行器、机器狗之外,还演示了大量的潜艇水下作战武器装备。以敌我双方最新一代核潜艇为平台,超空泡鱼雷
、反鱼雷鱼雷、反鱼雷水雷、声波诱饵弹、超导磁流体推进、水面通讯无人机等各种武器和技术让外行大呼过瘾,但对资深军迷来说,不过是陈芝麻烂谷子而已。以超空泡鱼雷为例,这本来是前苏联的
冷战遗产,以高速见长,最高航速可达200节。但这种鱼雷因为速度太高没法制导,只能作为无制导的直航鱼雷。如果自己带导引头的话,自己高速航行产生的噪音就能把目标噪音盖住,如果采用线导,速度太高会拉断导线。所以空有一身高速的邪门本领,始终没有办法登堂入室。只有伊朗少量仿制,因为在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,即便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也有机会撞大运。而片中的超空泡鱼雷倒是把制导技术解决了,却又没交代清楚技术原理,纯属不负责任的科幻意淫。
按照我军传统,“龙鲸”号潜艇作为一个建制单位,肯定是要组建艇党委的(早期为党支部)。我军长期以来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,是民主集中制在军队领导制度上的具体运用,是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。党委委员通常由政委、艇长、副政委、副艇长和各个部门长担任,党委书记、副书记分别由政委和艇长担任。这也是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体现。无论平时还是战时,重大行动都需要经党委会集体研究后做出决定,只有时效性极强的行动才会赋予艇长临机处置的权力。但艇长也要充分征求政委的意见,绝非外军单主官体制中艇长一言九鼎的指挥体制。
中国人民的党委集体领导情有可原,但军事顾问应该懂。不懂也可以多读读《军报》,多看看耕战台。片中张涵予
有时间征求全艇意见,说明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裕,这种情况应该先召开党委会,如果党委会没办法做出决定或决定是先征求全艇意见,艇长方可在得到党委会的授权后征求全艇意见。
先后担任了2艘核潜艇的艇长,在担任第二艘“龙鲸”号艇长前,曾向参谋长申请去院校教书。从电影剧情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当他得知将会担任“龙鲸”号艇长并受领作战任务时,颇有些意外。接下来就很神奇了,作为采用了诸多新技术的新型潜艇,接装的艇员起码先要熟悉个一年半载才能形成战斗力,即便战时也起码要适应性训练一段时间再看是否参加作战任务,哪有首航就首战这种搞法,这不开玩笑嘛,而且是拿人命和国家重大资产开玩笑。OK,如果有粉丝提出电影或许是省略了这个部分,其实是有大量训练,只不过没反映出来,那就又有另一个问题冒出来了。从剧情看,“龙鲸”号的艇员基本是第一艘潜艇的原班人马,如果已经操纵“龙鲸”号进行了大量训练,那赵启航其实早已是“龙鲸”号的事实艇长,只不过没下行政命令而已,而上艇就要面对紧迫的作战任务,也是心知肚明,所以临战关键时刻你不上谁上,打退堂鼓是几个意思?在“龙鲸”号即将投入实战时,打报告调动,和《
》里临战调动的唐国强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呢?如果真的萌生退意,在第一艘潜艇受伤后,就应打报告,而不是大敌当前的紧要时刻。